公元1360年,朱元璋在攻占了处州之后配资专业网上配资,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重要时刻。他的胜利不仅使他在民众中获得了极大的声望,还为他之后的雄图大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趁着气势如虹之时,朱元璋决定寻访各方贤才来辅佐自己,扫平天下的事业。
他向身边的战将胡大海请教,胡大海不负重托,迅速推荐了几位出色的谋士。其中,叶琛、章溢以及刘伯温被提名为最具才华的三位。几天后,叶琛和章溢很快被纳入麾下,但刘伯温却始终未肯应召。这一情况令朱元璋非常焦急,于是他派遣了手下的孙炎,先以重金聘请刘伯温,希望借金钱来打动他。
然而,刘伯温依旧置若罔闻。无奈之下,朱元璋写了一封长信,倾诉自己建国的宏伟理想,并明确表示对刘伯温的尊重和期盼,希望他能为自己出谋划策。刘伯温依然没有动心,甚至让孙炎带回一把宝剑作为赔礼。朱元璋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感,但他并没有放弃。
展开剩余83%最终,他再次亲笔书信,并让孙炎带回刘伯温赠送的宝剑,恳请刘伯温出山。终于,在朱元璋的诚意打动下,刘伯温答应为他辅佐,从此成为朱元璋的谋士,屡次为其指点迷津。三请刘伯温的故事,也成了历史上关于求贤若渴的佳话,与刘备三顾茅庐并列。
作为朱元璋的“翻版诸葛亮”,刘伯温凭借其非凡的才智,提出了许多精妙绝伦的计策,尤其在处理领土问题时,提出的方案令朱元璋感到十分惊艳。虽然他曾多次建议朱元璋放弃吞并某些国家,但这些建议反而为朱元璋所珍视,许多年后,他仍会感叹刘伯温的高见。
其中有一件事,特别体现了刘伯温的远见。1368年,朱元璋面临一件重大的外交危机。由于他向周边小国发出的玺书广受欢迎,像朝鲜、琉球、安南等国纷纷表示臣服,但距离中国仅一海之隔的日本却表现得非常挑衅,不仅没有主动表示归附,反而斩杀了五名中国使臣,态度异常嚣张。
朱元璋深知,日本曾与蒙古帝国激烈对抗,如果能够让日本称臣,势必会影响到整个东亚的格局。因此,他虽感到愤怒,但依旧选择宽容,决定派遣使臣再次赴日本,以期能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
然而,日本的反应再次令朱元璋大为失望。日本不仅没有改变态度,甚至派兵掠夺了明朝的海域,给山东等地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这一系列的挑衅本应让朱元璋愤怒异常,但他仍没有直接下令出兵,而是耐心地再次发送了玺书,希望通过沟通来化解矛盾。
然而,日本的拒绝态度让朱元璋的忍耐达到了极限。1370年,收到明朝第二封玺书后,日本再次无视,这让朱元璋深感愤怒。他在信中使用了“蠢尔倭夷”、“人神共怒”等字眼,表露了自己的不满。面对这一系列的屡次挑衅,朱元璋最终决定,不再忍让,准备出兵吞并日本。
此时,朱元璋的决定得到了大部分官员的支持。自明朝建立以来,局势依旧动荡不安,边疆的安稳是他最为重视的事情。尤其是日本屡次挑衅,令朝廷深感不安。许多人认为,若不及时给与日本一个教训,朝鲜、琉球等国家也可能效仿,造成更大的威胁。
然而,刘伯温却再次站出来,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他指出,当前的日本正处于南北朝时代,国内政治极为混乱,任何外部干涉都有可能加剧内部矛盾。如果此时强行出兵日本,明朝不仅可能陷入长期的拉锯战,还会因此分散兵力,影响国内的防守。更为严重的是,万一北元政权乘机干涉,明朝将面临国内外双重压力。
刘伯温的这一番话让朱元璋顿时感到豁然开朗。经过深思熟虑,朱元璋终于放弃了出兵日本的计划,转而集中精力发展国内经济和军事。此后,明朝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时期,开启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强盛。
然而,历史的波澜并未就此平息。百年后,明朝在万历年间迎来了与日本的冲突。当时,日本的丰臣秀吉在结束内部混战后,开始对外扩张,侵占朝鲜,并扬言征服中国。面对这一威胁,明朝在朝鲜的请求下,派遣大军援助,最终取得了平壤大捷,并在1597年再次击退了日本军队。
这一场战斗,不仅让明朝的军事实力得到了认可,也为当年朱元璋放弃攻打日本的决策提供了历史的印证。若当年朱元璋不理智地出兵吞并日本,恐怕明朝将陷入长期的战争泥潭,最终耗尽国力。
至于刘伯温提出的三点建议,虽然没有直接的史实证据能够验证其准确性,但他的远见和智慧无疑为朱元璋和明朝的后续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指导。无论如何,朱元璋与刘伯温的合作,无疑是明朝建立过程中最为亮眼的一笔。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朱元璋的睿智以及刘伯温的高明,都值得我们深深敬佩。在面对国家的命运时,他们深知,决策的每一步都必须三思而后行。
发布于:天津市佳禾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